发表时间: 2021-08-13 22:36:53
作者: 珠海和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浏览:
4月3日下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动物业服务企业大力发展线上线下社区服务业,建设智慧社区。”
那么,行业目前的智慧物业建设现状究竟如何?还面临哪些问题?下一步,行业的智慧物业建设如何推进?近日,本刊专访了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下简称“全国智标委”)智慧物业应用推广中心主任刘政。
智慧物业建设要经历三个阶段
记者:目前业界企业普遍都在探索智慧物业建设,那么能否简单谈下智慧物业建设大概会经历哪些阶段?
刘政:一般来说,智慧物业建设经历信息化、智能化和数字化三个阶段。
在信息化阶段,重点是要实现各个业务需求从线下迁移到线上,主要聚焦在业务和管理本身。这一阶段的建设,在完成了业务可控和管理便捷的同时,可以为数据的产生和积累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这一阶段,物业服务企业要充分引入移动互联技术和物联技术,让员工、客户、设备设施、第三方机构能更深入地参与到系统中,使系统更加智能、便利的同时,更能产生和积累更加完整、更加丰富的数据,为数智化阶段最好准备。
在智能化阶段,重点是要实现智能物联。因为,随着5G的商用和边缘计算、传感技术及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进步,智能物联已经逐渐成为智慧物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数据来源。
在完成了信息化和智能(物联)化阶段后,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大数据产生,并最终形成数据流,企业在挖掘数据流背后的大数据价值的同时,会形成各式各样的数据商品,并广泛应用到企业服务和商业模式,源源不断地产生更精准更丰富的服务,促进整个智慧物业的自我生长的良性循环。这就是智慧物业建设的数字化阶段。
智慧物业应用主要集中在五大场景
记者:目前业界对于智慧物业有比较高的期待,能否简单介绍下智慧物业的应用场景?
刘政:今年,我们和中国物业管理协会联合发布了绿色智慧物业蓝皮书《2020中国绿色智慧物业发展报告与案例选编》,对智慧物业的应用场景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根据我们的总结和研究,目前来看,智慧物业的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安防管理、停车管理、智能家居、智能感知和能耗监控等五个方面。
安全是物业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因此,“智慧社区安防系统”是智慧物业建设的重点。一般来说,通过社区内的视频监控、微卡口、人脸门禁和各类物联感知设备,实现社区数据、事件的全面感知,并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可以建设以大数据智能应用为核心的“智能安防系统”,形成公安、综治、街道、物业多方联合的立体化社区防控体系,提升社区防控智能化水平,提升居民居住安全指数。
停车管理也是智慧物业的一个重要应用场景。智慧停车管理系统,利用图像识别、物联网、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云技术等前沿技术,实现云停车、车牌识别、无感支付、自动缴费等现代化智慧停车管理解决方案。这不仅加快车辆出入效率,提升停车管理水平,同时为企业提供综合化数据分析平台,为企业发展决策提供核心数据。同时,智慧停车管理系统支持车位引导、车位预定、停车诱导、反向寻车、无感支付等功能,可以实现车位共享和停车位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和社区居民停车服务的最优化。
智能家居主要包括智能安防、智能门禁、智能卫浴、智能照明控制、智能窗帘控制、智能家电控制、智能传感控制、智能网关控制、智能背景音乐、智能可视对讲、智能家庭影院、智能情景控制、智能移动终端等功能。社区居民可通过手机进行远程控制、设置、监控,保障家庭安全,同时提升居家品质,提升生活幸福感和满足感。
智能感知设备主要包括社区内的智慧抄表、智慧路灯、智慧垃圾分类箱、智慧井盖等智能感知设备,一方面可以帮助物业服务人员快速了解社区整体环境,快速服务客户,另一方面,可以提升整体社区的环境品质,为社区居民打造智能、高效、绿色的生活环境。
智慧能耗管理系统通过对社区主要商业、建筑物内机电设备运行监测及计算,能耗和物耗采集分析,产生运行及能耗统计数据,智慧控制实现建筑物节能减排。24小时监控掌握大型公共建筑实际用能状况,加强能源领域的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促进建筑节能的发展,支撑社区相关人员更好的监督和指导各个重点耗能企业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智慧物业建设正呈现五大趋势
记者:请结合你们的研究,谈谈智慧物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刘政:当前,智慧物业建设正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中台化+微服务”。未来的智慧物业管理提供的各项服务会更加定制化、时效化,会因服务对象的差异,提供不同的服务感受;会因时间节点的变化,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因此,依靠传统的智慧物业管理架构是无法实现的,只有通过引入中台和微服务的能力,将资源、能力与业务流程相融合,并依照需求变化快速响应迅速生成新服务,才能真正解决未来绿色智慧物业复杂、灵活、多变、个性化的业务需求。
二是“专业化+协同”。未来的智慧物业管理平台必然是庞大、复杂、专业的,很难全部由一方力量独立完成,势必需要在统一框架下,由各个细分领域专业公司完成各自最专业部分的基础上,各个专业体系之间实现开放协同。因为,随着智慧物业的管理规模扩大、业务专业化和多样化发展,必然会面临多维度的业务协同和系统协同。
三是物联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更广泛。随着5G的商用,5G的低功耗、低时延、全在线的优势,必然会催生更多物联新技术和新产品,从而极大促进整个绿色智慧物业领域的物联水平,进而使整个系统更智能、数据颗粒度更细、对未来业务的不断优化支撑更充分。
四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更广泛。伴随着智慧物业的全业务数字化,全方位的数据沉淀成为可能。随着沉淀数据量的增加和对行业数据模型的研究积累,数据的巨大价值必然会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行业的应用,不断推动行业的自我进化。
五是云技术的普遍应用。随着云计算及相关技术和服务的普及和完善,云计算架构的安全性、稳定性不断提升,灵活性、可扩展性、易维护易部署等优点更加凸显,越来越多的核心关键业务,都迁移到了公有云上。未来的智慧物业平台建设,也应以SaaS方式为主。
行业智慧物业建设存在不平衡问题
记者:目前,行业的智慧物业建设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刘政: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物业服务企业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在智慧物业领域已经做了大量的探索尝试。行业的智慧物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尤其是在今年年初的新冠疫情防控中,各物业服务企业所建的智慧物业管理平台更是发挥了非常显著的作用。物业服务企业、业主以及政府相关主管部门都充分认识到了建设智慧物业的巨大价值,纷纷提出希望加快智慧物业建设。可以说,新冠疫情的出现,提速了行业的智慧物业建设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样,物业管理行业内的智慧物业建设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区域之间的不平衡,东部地区的智慧物业发展水平整体高于中西部地区,目前,不管是从智慧物业相关的技术应用水平还是从智慧物业服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来看,东部地区都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其次是企业之间的不平衡,头部企业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积累,智慧物业建设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建立了相对成熟的智慧物业管理平台,培养了一批智慧物业的专业人才,而许多中小企业在智慧物业建设方面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甚至尚未开始智慧物业建设。
再次是智慧物业应用技术水平的不平衡。目前,多数物业服务企业的智慧物业建设以及应用仍然停留在比较基础的层面,譬如借助智能安防监控平台、智能门岗系统、物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业主APP等提升服务质量,但在更贴近用户需求层面的技术应用仍然有待提升。未来,智慧物业平台提供的服务要更加定制化,能够依据业主的个性化需求来提供服务。
对发展智慧物业的8项建议
记者:面对这些问题,请结合智慧物业的发展趋势,谈谈对更好开展智慧物业建设的建议?
刘政: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当然要用发展的办法去解决。结合行业智慧物业发展现状,我认为行业的智慧物业建设应从以下8个方面加快推进。
一是将智慧物业建设纳入智慧社区建设统一规划。物业管理是社区管理的组成部分,物业管理寓于社区管理,智慧物业是智慧社区建设的基础工作,由此,建议从政策制度、资金预算、工作机制等方面,将智慧物业纳入智慧社区、社区治理建设的统一规划,对智慧物业建设给予专项扶持,为智慧物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和资金保障。
二是建立物业管理参与社区治理的长效机制。物业服务企业与社区有着天然的联系,不同程度地参与了社区治理工作。因此,在推进智慧物业建设的过程中,建议从政策、制度、资金层面,构建物业服务企业参与社区治理、开展社区管理服务工作的长效机制,使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能够得到必要的物资、资金等资源保障。
三是完善共建共享的社区智慧化基础设施。智慧化管理的基础是形成大数据,包括辖区内的人员、设施设备、交通等各类型的数据,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共享,相关投入需要政府统筹推进,在智慧化管理过程中与物业服务企业实现共建共享。
四是建立多元合作与统一开放的标准体系。智慧物业建设涉及环卫管理、绿化维护、治安管理、设施设备维护管理、流动人口管理等多个方面,在对接智慧社区、智慧城市管理体系时,将牵涉到多个政府部门,对接多种类型的专业机构。由此,建议以社区为原点,建立多元合作与统一开放、具有良好扩展性和包容性的标准体系,使社区服务、社区管理的多方主体能够便利的、低成本的、高效的相互对接,共同推进智慧社区发展。
五是充分发挥智慧物业典型案例的示范效应。除了政策法规及相关标准体系之外,部分物业服务企业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更具有实操性和推广性,通过发挥其示范效应,以点带面,进而提升整个物业管理行业的绿色化、智慧化水平。因此,要定期梳理、评选智慧物业的典型案例,总结先进经验,并通过组织开展相关评价认证,形成可供借鉴和参考的标准或技术文件,为其他企业等单位和机构提供指导、示范。
六是各司其职、协同合作,发挥各相关行业的专业优势。智慧物业建设涉及多方主体,希望智慧物业平台建设相关的各个参与方应各司其职,聚焦专业领域,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同时开展协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同时,社区智慧平台的建设应主要考虑采购和整合专业供应商的产品和服务,不建议物业服务企业大量自行重复开发智慧物业相关的软、硬件等设施。
七是充分利用符合科技发展趋势的云模式。现代科技迭代快,创新技术不断涌现。因此,在智慧物业平台建设规划之初,应该充分评估科技发展的主流趋势,充分考虑未来平台的扩展性和包容性,尽量减少因技术迭代所带来的平台升级成本,充分利用市场化资源,结合现代科技公司的专业优势,建议主要利用符合科技发展趋势的“云模式”来构建智慧物业平台,保证质量,降低能耗,提高效率。
八是搭建平台,增进相关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智慧物业建设涉及多个行业主体,因此,要积极搭建智慧物业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平台的作用,使更多的组织和机构参与推进智慧物业发展,紧密联系相关政府部门、科技企业、物业服务企业及专业供应商,使智慧物业得到社会的更多认知、认同以及关心支持。